卷烟机用机械分类汇总

行业文章
2021-01-11
2022

一、制丝设备

(一)回潮设备

  1. 片烟微波松散回潮设备:这是我国烟草行业在片烟回潮中创新性应用微波技术的成果。它能有效对片烟进行回潮处理,已在众多国内卷烟企业广泛普及。其原理是利用微波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使烟片内部的水分子振动产生热量,实现快速升温、灭菌以及松散处理,提升烟片的柔软度与加工性能。例如,在实际生产中,可将干燥、板结的片烟通过该设备处理后,变得适宜后续切丝等工序操作 。
  2. 真空回潮机:通过将烟包置于真空环境下,注入蒸汽进行回潮。这种方式能使烟包内部均匀吸收水分,有效调节烟叶的含水率,提高烟叶的韧性,减少在后续加工过程中的造碎率。在一些大型卷烟厂,真空回潮机一次可处理大量烟包,满足规模化生产需求。

(二)切丝设备

切丝机:是将处理后的烟梗或烟叶片加工成梗丝或烟丝的关键设备,直接影响梗丝或烟丝的产品质量。我国的 SQ 系列切丝机运用了现场总线、编程控制、交流控制等技术,切丝能力可达 9600kg/h ,切丝宽度能在 0.1mm 到 3mm 之间灵活调整。其中,SQ34 型切丝机还采用了分层工业控制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切丝宽度和进刀量调整的成组同步控制技术、基于 PC 的自动控制技术等,极大提升了设备整体性能与自动化程度,确保切丝的精度与稳定性 。

(三)干燥设备

  1. 新型气流干燥设备:主要用于增强烟丝的填充值,促使梗丝或烟丝快速膨胀,改善烟丝色泽及气味,降低焦油量。我国研发的 SHg 系列烘丝机,膨胀率高达 30%,在低氧或无氧环境中干燥烟丝,能使烟丝色泽好、有弹性,避免氧化褐变或硬壳现象。比如 SH9611 型烘丝机,属于梗丝、叶丝两用型设备,不仅降低了设备高度,还增加了干燥管道长度,可灵活调整烘丝温度,满足不同烟丝的干燥需求 。
  2. 新型滚筒式烘丝设备:采用双筒同步旋转结构,烟丝在振动输送机作用下进入烘丝筒的环形空间,并在筒内不断翻炒实现脱水。该结构使烟丝造碎率相对较低,同时管板加热结构增强了加热筒的稳定性,保证烟丝的膨胀效果和卷曲程度,为后续卷制成型提供质量稳定的烟丝原料 。

二、卷接设备

(一)卷烟机

  1. ZJ112 型卷接机:运用数据通信、驱动和控制技术,在故障诊断、数据监测、数据分析等方面达到先进水平,技术经济指标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它能够稳定、高效地将烟丝卷制成烟支,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在国内众多卷烟生产线上广泛应用 。
  2. ZJ116B 型卷接机组:由常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研制,是为满足细支卷烟高速生产需求而开发。该机组突破流化床送丝、梗丝分离、吸丝成形、卷制成条、烟支搓接、烟支传送及激光打孔等七大核心技术,打造出适应中式细支卷烟生产的双烟道卷接机组。开发了 “独立梗丝分选技术”“水松纸多路电子喷胶技术”“细支卷烟搓接技术” 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获得 17 项专利授权,整体技术及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机型先进水平,成为行业细支卷接设备的主力机型之一 。
  3. ZJ119 型卷接机组:生产速度可达 10000 支 / 分钟,为行业高速卷包设备升级换代提供支撑,标志着国产烟机在技术创新上实现从引进消化吸收到集成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跨越,满足了卷烟企业对高速、高效生产的需求 。

(二)滤嘴接装机

YJ21 型等滤嘴接装机:负责将滤嘴与烟支进行连接,确保连接的牢固性与稳定性。随着技术发展,新型滤嘴接装机在自动化程度、连接精度以及对不同规格滤嘴和烟支的适应性上不断提升,如能精准控制胶水涂抹量,保证滤嘴与烟支连接紧密且外观平整,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 。

三、包装设备

(一)硬盒包装机

  1. ZB45 型硬盒硬条包装机组:包装速度可达 400 包 / 分钟,在国内卷烟硬盒包装领域广泛应用。其结构设计合理,运行稳定,能够高效完成烟包的成型、装填、封包等一系列包装工序 。
  2. ZB47 型包装机组:吸收了意大利 G.D 公司的先进技术,设备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速度有所提升。可实现对硬盒卷烟的高质量包装,在包装质量、效率以及设备稳定性方面表现出色,满足现代化卷烟生产企业的包装需求 。
  3. ZB416A 型细支包装机组:由上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研制,通过攻克细支烟下烟挤烟关键技术、首创可精准加热的烟包输出系统等,大幅提升包装质量,实现细支包装从中速向高速的跨越,包装速度可达 500 包 / 分钟 ,有效满足细支卷烟的包装需求 。

(二)软盒包装机

  1. ZB25 型软盒包装机组:奠定了横包包装方式的基础,其很多结构与 ZB45 机组相似。该机组能够完成软盒卷烟的包装流程,虽然推出时间较早,但经过不断改进和维护,在一些卷烟厂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
  2. ZB28 型软盒硬条包装机组:包装速度可达 600 包 / 分钟,相比早期软盒包装机,在包装速度和效率上有显著提升,同时在包装质量和设备稳定性方面也进行了优化,适用于大规模软盒卷烟包装生产 。

四、滤棒成型设备

  1. YL32 型等滤棒成型机:早期国产滤棒成型机代表,能够将丝束等原料加工成符合标准的滤棒,为卷烟生产提供配套滤棒。随着技术进步,其在滤棒成型精度、生产效率以及对不同原料的适应性上不断改进 。
  2. ZL29 型(600 米 / 分钟)滤棒成型机组和 ZL28 型(1000 米 / 分钟)滤棒成型机组:具有较高的生产速度,能高效生产出大量高质量滤棒。在成型工艺上不断优化,确保滤棒的圆周、长度、硬度等指标符合严格标准,满足卷烟企业对滤棒的大规模需求 。
  3. 400 米 / 分钟细支滤棒成型机:由许昌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研制,掌握了直接关系细支滤棒生产质量的开松和成型技术,一举打破进口设备在该领域的市场垄断,为细支卷烟生产提供了关键装备支撑 。

五、打叶复烤设备

  1. 环保节能型打叶风分设备:克服了传统打叶复烤设备制造粉尘、噪声,原料消耗大的缺点。通过深入探究风分、打叶的结构原理,采用分流式风分技术与吹式打叶技术,实现降噪节能。打叶设备和风分器之间设置全封闭式输送机,取消传统风力输送设备,实行柔打细分,降低噪声和能耗,提高打叶效率与风分效能 。
  2. 大能力复烤设备:提高了打叶复烤设备的工作效能和水平,朝着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该设备一机两用,增加回潮区与干燥区长度,延长烟片在烘烤设备内的时间,实现低温慢烤,降低烟片收缩度。引入湿度控制环节,使烤机实现分别控制、独立排潮功能,保证烟草产品加工质量 。
  3. 片烟结构检测设备:运用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自动计算烟片面积、检测烟片形状,并与预存数据比较,取得片烟结构数据。安装在打叶设备后,检测结构可及时反馈给控制系统,调整相关参数,纠正结构偏差;安装在复烤设备后,可实现监测数据的及时存储,便于系统检查、分析数据,为打叶复烤过程的质量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

早期探索阶段(19 世纪中叶 - 19 世纪末)

在 19 世纪中叶以前,卷烟的制作完全依赖手工,这是一个极为耗时耗力的过程。熟练的卷烟工人平均每分钟也只能生产寥寥数支卷烟,产量极为有限,使得卷烟成为一种价格高昂的奢侈品,仅为少数人所享用。

1853 年,古巴建立的卷烟厂引入了由 L. 苏西尼发明的充填式卷烟机,这是卷烟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种机器先将烟纸卷制成空管,随后再充填烟丝,**每小时可生产 3600 支卷烟**(约合每分钟 60 支)。与手工制作相比,效率有了显著提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卷烟的产量,使其逐渐走向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1872 年,世界上第一台卷烟机诞生,然而,由于技术尚不成熟,在后续的很多年里,它并未对卷烟生产产生重大影响。真正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是 1880 年美国人 J.A. 邦萨克的发明 —— 连续成条然后分切成支的卷烟机,其**每小时能够生产 15000 支卷烟**(即每分钟 250 支),产量是苏西尼卷烟机的四倍之多。这一重大突破使得卷烟生产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卷烟工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881 年,邦萨克为其发明申请并获得了专利(美国专利 238,640 和 247,795)。尽管最初艾伦和金特公司对邦萨克的机器有所顾虑并拒绝采用,但 1884 年詹姆斯・布坎南・杜克与邦萨克机器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杜克租用两台邦萨克机器用于生产,通过持续改进机器性能,成功降低生产成本,让卷烟价格更具竞争力。到 1888 年,杜克公司凭借邦萨克机器的高效生产,解雇所有手工卷烟工人,完全实现机械化生产,标志着卷烟生产进入全新时代。

初步发展阶段(20 世纪初 - 20 世纪中叶)

进入 20 世纪初,随着卷烟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对卷烟机的效率和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邦萨克卷烟机逐渐被更为先进的**标准式卷烟机**所取代。

标准式卷烟机采用 “落丝成条” 原理:烟丝依靠自身重量飘落在布带上,随后经过烟枪部件制成烟条,最后由刀头切成烟支。这一创新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卷烟产量,**每分钟产量可达 1000 - 1200 支**,相较于邦萨克发明的卷烟机,产量又提升了数倍。卷烟产量的大幅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卷烟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使其逐渐从 “小众奢侈品” 转变为 “大众消费品”。

快速发展阶段(20 世纪中叶 - 20 世纪末)

20 世纪中叶,科技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为卷烟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其中,1948 年**平准器专利的出现,以及 1956 年吸丝成型方法**的发明,彻底改变了卷烟机的设计理念和生产方式。英国莫林公司基于吸丝成型原理设计的卷烟机,直接开创了大规模机械化卷烟生产的新纪元。

以莫林 MK8 卷烟机为例:

  • 20 世纪 60 年代初,其卷烟产量每分钟突破 2000 支;
  • 到 70 年代初,产量更是超过 4000 支。

这种高速生产能力让卷烟企业得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了卷烟的市场份额。

20 世纪 80 年代,计算机技术迅速崛起并广泛应用,卷烟机领域也迎来自动化革新:带有多种检测控制装置的卷烟机应运而生。这些装置能实时监测并调整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如烟丝填充量、卷烟纸输送速度、烟支重量等),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同时,自动化程度的提升显著加快了机器运行速度,让卷烟效率再上台阶。

这一时期,多款新式自动化高效率卷烟机纷纷问世,代表机型包括:

  • 英国莫林公司:莫林 WK95、莫林 MKL0 卷烟机组;
  • 联邦德国虹霓公司:普洛陀斯卷烟机;
  • 意大利萨西布公司:Sigma 卷烟机。

这些机型的**生产速度达到每分钟 6000 - 8000 支**,将卷烟生产效率推向了新高度。

现代化阶段(21 世纪至今)

进入 21 世纪,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卷烟机的发展方向进一步聚焦于**高速、高效、智能化、自动化**,在追求高速度的同时,更注重产品质量的精细化提升,力求生产出品质更优、口感更稳定的卷烟产品。

典型案例为新设计的 GDL21 型卷烟机:它采用创新的 “双杆系统”,打破传统运转方式,**高速运转时每分钟可生产卷烟超过 10000 支**;同时,通过优化机械结构与采用先进控制技术,有效降低了烟丝消耗及其他生产费用,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在我国,国产卷烟机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1. 新中国成立之初:从 “零起步”,艰难探索基础技术;
  2. 改革开放后: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逐步掌握核心工艺;
  3. 21 世纪以来:进入自主创新阶段,成功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卷烟机。

如今,部分国产卷烟机型号(如 ZJ119 系列等)在性能和技术指标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满足了国内烟草行业的规模化生产需求,还凭借高性价比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为中国烟草工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核心装备支撑。


本文资料来自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